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记疫’——回望2020武汉战疫”口述史团队
杨国荣
记录对王伟和罗云的访谈,是在2020年6月15日,湖北省档案馆一楼会议室。省档案馆工作人员、湖北之声广播电台记者以及负责摄像和现场平行记录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团队一起等待着当天档案史料的捐赠者:王伟和罗云夫妇。
中午十二点半,当两位走进来的时候,工作人员迎了上去。寒暄中,一位工作人员下意识地这样问候来访者:“王医生好,罗护士好!”被称作罗护士的女同志轻声地纠正:“我是位医生。”一旁的丈夫补充道:“她是ICU的医生。”想来,对医务工作者们犯着性别标签的错误,也是常有的。
他们都是武汉中南医院的医生。王伟在神经外科工作,妻子罗云在ICU病房工作。两位医生是忙碌的,只能抽出中午休息的空档到湖北省档案馆捐赠抗疫档案资料,并接受湖北之声广播电台记者的采访。
我们记录了那天他们讲述的故事。
疫情爆发时,罗云还在哺乳期。在领导征求意见时,内心无比犹豫,最终还是决定结束哺乳,支援一线。
“1月20日,防控等级陡然提高,医院发出了‘党员先行’的号召,我们双双提出了申请”。
罗云的申请很快批准了,ICU确实太需要人手了。因为爱人已经奔赴一线,所以王伟在前期并没有安排上。直到2月中旬,雷神山医院建成,重症病区医务缺口大,王伟也前往支援,夫妻俩相聚雷神山。
“怕什么呢,不能输给老婆啊!”
两人的讲述一开始就将我们带回了疫情爆发的初期,病毒肆虐武汉的那些日子,那是一场硬仗!
“1月20日左右。疫情爆发了,隔离病区人手远远不够”。
“2月16日,雷神山医院的第一个病区开放,两天内全部收满了……”
“2月19日,第二个病区开放,最高峰时一个晚上收进来七个重症……”。
而医生们的状态最初也不乐观。
“最初凭想象带来的是恐惧、害怕……”
“每天都感觉心理压力好大,很累。每个人都对数字特别敏感,看着数字一天天往上增长,内心极度抑郁,也焦虑。”
“物资告急,压力更是增大了。”
“防护从一级、二级很快提升至三级,所有的防护规范都要从头学起……”
好在这个过程总能过去。
“在治疗的过程中认真地观察总结,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逐步发布,我们对病毒越来越了解了……”。
最终不再害怕,一天天下来后是笃定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人同时值班,赶上一台气管切开术,夫妻两人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默契配合,仅仅用了几分钟就完成了他们的第一台气管切开术。从那以后两人一发不可收,短时间里,十例干净利落的气管切开术,为他们赢得了“气切侠侣”的称号。
王伟说,气切手术对神经外科而言,是个小手术。可当时面对的是新冠肺炎的重症病人,对病人而言,这个小手术的成败至关重要。而对医生而言,这个小手术却是最具感染危险的。
“病人插管手术之前,他们(ICU的医护)最危险。所以做好每一个插管手术,不仅仅是为病人,也是为她,为他们。”
罗云苗条高挑,身着朴素的深蓝色棉质长裙,长发随意地挽在脑后,发型和妆容都疏于打理。看到有摄像机说:“我涂一点口红。”随便涂了一点口红,随即看向镜头,眼神澄澈。
王伟是中等个子,寸短的黑发直立着。上身是简单的黑色T恤,配上蓝色的牛仔裤。两部手机拿在手里轮换着接听,全都是医院的事儿。看到这,现场的摄像师用不太确定的声音小声提示:请全场静音!这才看到王伟医生把手机关了。关手机的动作很大,似乎需要很大的力气,也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
夫妻俩在人群中再普通不过,只有在讲述他们在雷神山默契配合的完美的十例气管切开术时,在用一个个专业的术语自信而专注地描述着他们共同的工作的时候,才会令人意识到,他们是自己地盘上的王者,是悬壶济世、仗剑天涯的“气切侠侣”。
但两位医生自己不这么认为。
他们讲同学。两人是大学同学,同学们大多是同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医疗同行。“1月20日同学群里发的信息全都是主动报名支援湖北的。同学们说,湖北是我们读书的地方,是第二故乡。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算不上最美的逆行。”
“还有医生说,零三年别人就帮过我们,今天是我们回馈大家的时候了”。
尤其难忘的是和辽宁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们一起走过的那些日子,还有那条雷神山医院的长廊。十天建成的雷神山医院,建筑十分简陋,从入口到污染病区有一条长长的廊道,从头看不到尾,灯光昏暗,是医护人员们每天都要经过的地方。不记得是从哪一天开始的,中南医院麻醉科的“画家”陈盈盈医生在这条长廊画上了第一幅画作。打那以后,每天都有出自不同作者的不同画作,逐渐填满了原本灰暗、压抑、单调的病区长廊,吸引了每天经过这条长廊的医护人员们驻足欣赏、拍照。到雷神山医院完成其历史使命的那一天,这条长廊已经变成了一条画廊,一条专属雷神山的医护、病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画廊。一幅幅画风各异、技法朴拙但充满了阳光气息和乐观态度的画作,妆点着这条长廊,将爱、激励与关怀沿着这条长廊传递。
说起这些,王伟和罗云不断的说,暖暖的感觉,暖暖的。天南地北的医护,都是战友、亲人甚至家人。而这些天南地北的医护,也把病人当作了亲人。
有一位ICU的病人康复了,应该要转出病区,可病人坚决不干,反复询问以后知道了原因。病人觉得ICU的医生护士比家人还要好,想多呆些日子。
讲到这里,两位医生笑了,笑得欣慰、无奈又包容,似乎能看到他们当初面对那个孩子一般淘气耍赖的康复病人的情景。
“雷神山建筑简陋,可器械设备一流,并且有求必应,国家的投入太大了……”
“只有在中国,才有这样的动员力和凝聚力。也只有在中国,才有这样无私和优秀的民族,别人是没法比的……”
“只有中国人民才会如此地识大体、顾大局,配合防控要求,无私奉献。正是每个人都尽了力,才能成大事……”
采访到最后,王伟医生不断地重复着类似这样的话语。一旁的罗云医生不停地点头附和着:“就是的,就是这样的,因为有每个人的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才有了我们最后的胜利。”
场内一时静寂无声,但心底被某种力量激荡着,润湿了人们的眼眶。
(校对:潘黔玲 冯芳;审核:黄星君 陈峰)